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史
质量标准早产生于中国、埃及、巴比伦等世界文明古国。国际标准化组织副秘书长法韦尔博士曾指出:“第三方认证,或者说合格评定,其实在古时候就应用了,只要你看一看中国的兵马俑和长城,就可以知道当时签署合同的供货方要按照准确的规格提供原材料,并且肯定有人在进行质量控制。”
《考工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科技专著,其中记叙了许多与质量管理有关的内容。从器物制作的原料选择、制备到具体的加工和成品的检验都有完整记载,特别是兵器生产更视其质量为战争胜负的关键要素。
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相当发达的我国秦汉时期,明确提出“书同文,车同辙”和统一度童衡等质A管理制度和标准,而且实施了“合格检验标记”制度。唐宋等经济发达时代也都十分重视工程、产品质量。北宋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一书,对房屋建筑(含所用各种原材料)标准要求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中国早期的质量标准与管理制度是多方面的,几乎不同的时代都有其特色和进步,在国际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欧洲及北美等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主要起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兵器的生产,其后在国际贸易中也开始作为合同附带要求被采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世界贸易的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超越国界,导致因产品责任引起的国际纠纷日益增多,人们不仅要求产品质量具有共同的技术标准,而且期望在质量管理方面也能求得国际上的统一。
197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着手研究能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共同确认的质量标准系统,以免国与国之间因标准的差异而带来麻烦。
197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下属的质量管理和质t确保技术委员会(ISO/TC176 ),负责制定质量管理与质量确保标准。
1986年至1987年3月发布的6项标准(通称ISO 9000系列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是国际质量管理历史上的里程碑。这套标准主要针对制造业,而对其他行业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很少考虑。
1994年对1987版ISO 9000系列标准进行了修订,为了适应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而要增加了大蛋新标准,形成了27个标准、指南和草案,并提出了“IS0 9000族”的概念。但是,在标准结构和使用的语言等方面仍带有明显的制造业色彩,对软件业和服务业针对性不强,而且标准众多、繁琐,没有全面吸收各国质量管理的精髓,不便广泛应用。
200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从总体结构、原则及内容等方面对1994版标准进行了全面修改,使其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
标签: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史,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史
推荐阅读:
广州iso9000外审员培训
广州ISO22000外审员培训
广州ISO20000内审员培训班
广州iso14001培训(内审员课程)
广州TS16949内审员培训
广州ISO9001内审员培训
广州iso9000外审员培训
广州ISO22000内审员培训
广州方普管理培训 /member/